《关河仙志》

返回书页

第二章 偏心(合章)

作者:

落雨作墨

    嘉和元年,八月十六。

    张小宝迷迷糊糊的躺在牛车上,天还未大亮,十五的月亮却早已不见。

    在去往县城的山路上还有同样的几辆牛车,有些牛车上堆满了货物,准备拉去中秋集会上卖;还有些上面横七竖八躺着些孩子,一共约莫有十来个。

    赵登高坐在其中一辆牛车上正和一位中年汉子在聊些什么。

    自从收到那封官文后,赵登高每天放学时都会在学塾门口与一些来接孩子的父母商量此事。还有一些和张小宝一样自己回家的孩子,赵登高便跟着他们一起去家里边聊。

    赵登高最后到的是张小宝家,中秋节前一天的傍晚。跟那庄稼汉子讲过此事后,张小宝的父亲先是问了两个孩子的想法,又问赵登高自家那个女娃能不能去,她比这两个小子更喜欢读书。

    赵登高轻轻摇了摇头并开口解释了一番原因。汉子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愧疚和无奈,但终究也没说什么。在一旁和母亲一起准备晚饭的少女也并未开口,只是低头干活,眼里似乎噙着泪花但最终也没见珠儿落下。

    张大宝本来想说让姐姐和小宝去城里读书。小宝虽然不爱读书,但脑袋瓜子灵光;姐姐不仅聪明而且是真心喜欢读书。他们两个肯定都比自己更有希望考取功名。自己脑袋笨读不来书但还算有力气,留下来能帮父母分担些农活。

    但听到赵先生说不是女娃的问题,当今皇后便是一位文采学问半点不输男子的读书人。也不是限制名额,只是上边对年龄有限制后,已经想好的话便一句也没能说出口。

    官文里对这些农村孩童的年龄要求是九到十二岁,因为要长时间寄住在学斋那边,所以年龄不能太小。另外超过十二岁的也可以入学,但是需要自负学费和在学斋吃住的杂费。

    张小宝和张大宝今年十一岁,姐姐张兰儿十四岁。

    张小宝没心没肺的开口道:“去城里读书,好啊,大宝和姐姐都去过城里,就我还没去过”。

    张小宝的母亲出声呵斥道:“官府掏钱是让你去读书报效朝廷的,不是让你去城里凑热闹,整天就想着玩”。

    张小宝嘿嘿笑了一声,没说话。

    张母也没继续教训这个家里最不懂事的。停了手上的活,转身去柜箱里翻出一袋钱来,袋子不大但看着还算满当。

    妇人直接把袋子递给赵登高。看了眼坐在旁边的庄稼汉子,然后笑着开口说;“本来准备给两个臭小子攒着娶媳妇的。以前是实在供不起三个娃读书,现在遇上了好时候。两个臭小子运气好,官家出钱给他们读。咱也不能亏待闺女。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也是亲生的,凭啥?”

    “要说读书这事我看兰儿比这两个臭小子都有出息。赵先生您看看这里面钱够不够娃读书的,不够我再去把棺材本也拿出来”

    “读书好啊,留在村里种地能有什么出息。跟我一样嫁给这么个窝囊废,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是受够这罪了,我不想闺女也跟我一样”

    庄稼汉子看了眼灶台那边偷偷抹眼泪的闺女,又看了看低着头不说话的两个儿子。他当然明白妻子这番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都是说给这三个孩子的。至于最后那些埋怨自己没出息的话,这么多年早就听习惯了。他也从来也没为此生气过,跟赵小宝一样嘿嘿一笑就过去了。

    坐在汉子对面的赵登高接过袋子打开看一了下,钱看着不算少,但都是些铜钱。

    赵登高把袋子递还给妇人,开口道:“应该是够的,这女娃我之前就觉得聪明,那会儿还找我借书看来着。到了城里,有更多的书,更好的教书先生。多用点心,多吃点苦。三个娃都不错,我看都能成,到时候一门三进士,还有个女进士岂不是一桩天大的美谈,二位就等着享福吧”。

    妇人没有收起钱袋,笑着说:“读书人就是会说话,比庄稼汉强多了。这钱赵先生您拿着。之前那场雨下坏事了,这几天实在是抽不开身,还得麻烦您到时候帮忙安排三个娃上学的事”

    “钱要是多了,多出来的就权当我们的一点心意。若是不够,还劳您先帮忙垫着,回头来家里我们再补上,顺便再吃顿饭。今天也先别走了,在这儿吃过饭再回去吧”说着妇人就起身张罗饭菜去了。

    赵登高也没推脱,收起小袋子笑着说:“分内之事,我本就要陪着孩子们一起去那边一趟的。吃饭可以,收钱就不必了,若是多了我回头来还,到时候再吃顿饭就成。”

    坐在对面的庄稼汉子大笑道:“只要赵先生愿意,天天来都行。别的没有,饭菜肯定管够”。

    山路并不好走,牛车不断颠簸,张小宝揉了揉眼,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天上。

    柳台章如今还住在在县城里,修行之余偶尔也会在县城里到处闲逛,和一些市井百姓攀谈闲聊,权当散心解闷了。

    他这一聊不要紧,给县令老爷吓得不轻。这小子明显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来了啊。这要是给哪个嘴碎的念叨自己一两句可就坏了。

    虽说犯不上掉脑袋,自己上任以来造福百姓的事确实是没做一件,但那逼良为娼,草菅人命,残害百姓的事不也一件没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不过这会儿脑袋是保住了,乌纱帽又别裤腰上了。

    柳台章也会去官学那边听先生讲课或者给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讲一些神仙妖怪的故事。自己自从上山后就没出过山门一步,这次下山也是领命来这边为师门收取新弟子。

    所以那些故事多是听山上的同门师兄师姐们讲的,翻来覆去的,自己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那些师兄师姐们每次都讲的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他实在是学不来,讲这些故事就跟学塾孩童背诵课文一样,不过孩子们倒是觉得新奇有趣,听的十分认真。

    有孩子听完后开口问道:“那些神仙妖怪是真的吗,我咋从来没见过。”

    也有孩子争着说道:“我听我娘说妖怪最喜欢吃不听话的小孩了。”

    还有孩子问:“神仙真的能飞来飞去吗,我也想飞在天上。”有人带头,其他孩子们也都壮起胆子问一些自己好奇的问题。

    柳台章感觉有些头大,他想起来之前师门好像只会在府城内收取弟子,这次不知为何将其余八县也考虑了进来。自己当时领了命令就下山了,倒是没考虑这个问题,回头得问问师父。

    等那些孩子把肚子里问题一股脑都问完了,柳台章笑着缓缓开口道:“妖怪我也不曾多见过,但有些确实喜欢吃小孩,听不听话都吃”

    “至于神仙,我也只见过一面,确实可以飞来飞去。另外,不是神仙也可以飞来飞去,只是需要借助些外物;神仙确实住在很高很高的山上,但偶尔也会下山走走”

    “我不是神仙,半个也算不上,只是和神仙住在同一座大山上罢了。你们所有人都可以修行,但未必都能成的了神仙,成了神仙也未必能长生,说不定哪天就被妖怪吃掉了”

    “做神仙很无聊的,不可以到处乱跑,不能睡懒觉,过节也不会放假,一年也见不着爹娘,每天都是一个人安静修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你们谁还想着要做神仙”

    柳台章这次讲的很认真,但孩子们大多听个新鲜,并未当真。

    很多孩子起哄道:“半个神仙,为啥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肯定是骗小孩的,怎么证明。”

    其余孩子也都附和道:“就是就是,跟神仙住一起,多少也沾了点仙气,露两手看看呗。”

    柳台章大笑着摇头道:“下山前师父吩咐过不能随意展露术法,你们要是舍得离开爹娘,肯吃苦。到时候随我一起去山上修行自然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孩子们觉着肯定是骗小孩的,而且听起来做神仙好像也没啥意思,跟那神仙妖怪打架的故事差远了。

    于是孩子们都散了回家去了,准备回去问问爹娘是不是真的。到时候就说是今天碰上了半个神仙老爷亲口说的,还要带自己上山做神仙。

    自己舍不得爹娘就没答应,神仙再好能有爹娘对自己好吗。到时候甭管神仙到底是真是假,爹娘指定会开心,说不定还会给自己些零钱花。

    终于到了城里,大人们赶着牛车去了集会的地方,赵登高领着那十来个孩子一起步行去往官学那边。

    很多孩子都和赵小宝一样都是第一次进城,瞧着道路两边铺子里,小摊上卖的各色东西都觉着新鲜。东瞧瞧,西看看,但没人会去伸手乱摸。

    整个县城并不大,从西城到东城来回走上一趟也就半个多时辰。赵登高走的并不快,因为要照顾后面的孩子们,还得时不时会停下来数数有没有跟丢的。中秋节刚过,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算少。

    县里的官学在东城的一座小山脚下,离城不远,但还算安静。

    柳台章这会就站在学塾门口。那位县令老爷也只得跟着站在门口,好在没人乱说话,不然自己这会儿估计已经回家种田了。

    柳台章确实曾经和人打听过过这位县令,那人听了说;“你要是不提,我自己都快忘了这位县令大人了。没做啥坑害咱老百姓的坏事,但也没听说做过啥了不得的好事就是了。”

    “说起来也是个命不好的,听说年轻的时候在京城当官,后来好像卷入了皇位斗争,被贬到咱这小地方当了县令。有十来年了吧,一直没调走。也不知道之前是不是扶持的当今圣上,听说前些日子京城的好些大官杀头的杀头,抄家的抄家。”

    山上人不了解山下事,山下人不了解山上事。

    有离着县城比较近的村子里的一位教书先生领着十来个孩童到了官学门口,见县令大人亲自站在门口赶忙上前作揖行礼。

    后面的孩子们也都有样学样,齐齐作揖开口道:“参见县令大人”

    那位县令赶忙上前扶住老先生说道:“先生高义,下官惭愧,不必多礼”

    柳台章也上前一步,对着那位老先生作揖行礼道:“晚辈柳台章,奉命督办官学一事,见过先生”

    老先生正要再次行礼被柳台章一只手直接拉住了胳膊,另一只手抬起做“请”的动作,开口道:“先生一路辛苦,孩子们也累了。先到里面休息片刻,县令特意备了些茶水和吃食。稍后会派人安排入学一事。”

    那位县令听完了眼皮跳了跳,实在想不清这位青天大老爷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当然也不敢开口说什么。老乡先生笑着说了声:有劳二位大人了,然后带着孩子们进门去了。

    之后又陆续来了几批同样的求学孩童。多的十来个,少的就只有三五个。今天只有村里的孩子会来报道,安排好相关事宜。明天才是正式上课,城里面过完中秋节的孩子们到时也会一起来上课。

    张小宝登记了姓名,领了书本道了声谢去找自己的住所放东西去了。

    学斋有两座,张小宝和张大宝住在学堂南边,姐姐张兰儿住在学堂北边。吃饭的地方在中间的学堂后面。每座学斋都有东西两排房屋。

    张小宝和张大宝住在同一间房里,一起的还有别村的三个孩子。房里只有一张大炕,五个小木盆,没有别的东西,不过被褥是已经备好的。五个孩子睡在一张大炕上倒也宽敞。

    不过比起姐姐张兰儿那边来,可以说是寒舍了。北边的学斋房间里,是四只分开的简单小床还挂有防蚊虫的纱帐,被褥也看着更厚些。另外除了木盆,每只床下还有一个带锁的木箱,钥匙就插在上面。

    柳台章当时看过后笑了笑,没问那位县令为何要如此安排。自己在山上修行,师门对师姐师妹也是如此偏心。

    他之前听一个师姐说她们还是外门弟子的时候,住的地方就是一人一间小房。

    他为此还专门问过师父,凭啥自己成了内门弟子才能单独住在一间房里。师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只是说不服气的话可以去天峰顶上问那位神仙老祖。

关河仙志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132556.html

关河仙志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132556/

关河仙志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132556.html

关河仙志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132556/

上一章:第一章 风起(合章) 关河仙志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第三章 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