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

返回书页

第十八章 龙腾恩科

作者:

北世子

    半日之间,姜维穿梭于成都城内的风景名胜,由于时间有限,他没有去城郊的景点。姜维与诸葛果关索花鬘结伴,一路上有说有笑,这一天过得轻松惬意。

    当夕阳染红了天际,姜维与关索道别。

    “相逢即是投缘,关统领,再会了!”

    “江湖路远,后会有期。”关索抱拳礼别。

    关索是镇守南疆的统领,长期驻扎在南中边关,这一次亲自押运战象入朝,得到了筹备蛮象军的旨意。

    象群威力极大,关键在于驯服,汉人很少接触战象,因此不善于驭兽。

    明日,关索就会出发返回南中,亲自挑选善于驭兽的南蛮勇士,送来益州传授经验。

    南中路途遥远,此一别,来回路途就是一个月。

    再回成都之时,不知道姜维是否已经离京,也不知是否还能见到新朋旧友。

    月上西楼,姜维与诸葛果走在街上,回到了诸葛府。

    “今日的风光,的确令人心旷神怡。”姜维感叹,他身着诸葛果亲手挑选的华丽锦缎,上面绣着红色丝线描绘的麒麟,颇为悦目。

    而诸葛果一身青衣,若仙若侠,清丽脱俗。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若是将军能心无羁绊,每天都是闲情逸致。”诸葛果说道。

    姜维与诸葛果回到府后,诸葛果直接回到闺房,但姜维并没有直接返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前往诸葛亮处理公务的地方。

    月色愈渐深厚,诸葛亮仍伏案沉浸在工作中。

    青丝已染白霜,但依旧神采奕奕。

    北伐阶段性成功,让诸葛亮如释重负,身上的重担顿时轻松很多。

    这也让诸葛丞相腾出更多精力,去思考汉王朝未来的命运,为将来的帝国布局。

    “伯约,你来的正好”

    “受你的武策启发,我这里拟了一份文策,意在削弱世族影响。让寒门学子也能有书可读,有事可做。”

    诸葛亮说话的时候,眼里带光。

    姜维对此很感兴趣,究竟什么事情,能让丞相如此高兴。

    “三国之中,唯我季汉人口最薄,人才短缺最为严重。我们时常觉得力不从心,这根本上是教育的问题。”诸葛亮平静而坚定地解释着。

    “不错,但教育是长久之事,从读书习字,到能言善道,其中若不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读,难以成器。”姜维附和着提出自己的意见。

    “凡事贵在开创之功,若无朝野上下所公举的制度,即便再改制,也终究徒劳无功。”诸葛亮说道。

    “据我所知,曹魏以九品中正取仕,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既能澄清吏制,又能缓和与大族关系。”姜维对此也颇为了解。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举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诸葛亮嗤之以鼻。

    九品中正制度,首重家世、道德、才能,三者缺一不可。最后的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看来师父已经有办法了!”看到诸葛亮的神情,姜维心有所想。

    师徒二人在这方面很像,一旦胸有成竹,那股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有着独特的魅力,完全与众不同。

    “此制名为恩科,所谓恩科,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型考试,让所有世家、寒门学子都在一起考试,以次第入仕,如此就有六个好处。”

    “其一,可以普及教育,开民智,季汉人口最少,那就以质取胜。如今我汉据有三州之地,就先以此为试点。”诸葛亮说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姜维点了点头,但也知道其中的难处,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极大改善后的产物,直观反应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动荡程度。

    毕竟,仓禀足而知礼节,倘若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又何谈读书呢?

    “其二,可以借此削弱世家,甚至有可能彻底铲除这个根本痼疾。”诸葛亮伸出手指,数着第二点。

    其决心已经在此时显露出来了。

    “其三,所行制度,并不只是在成都设立考试,让学子们进京赶考,而且要配备完善的私塾,通过朝廷建立公学,以书籍供应公学,让学子得以抄录,普及书籍纸张。”说到这里的时候,诸葛亮不禁用手指,轻轻捻了捻手中的宣纸。

    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迄今不过百年。而这百年之中,纸张以其便宜,逐渐在民间取代了部分竹简书帛,不过,书籍易腐,对于储存有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印刷术尚未发明,书籍流通的最主要方式,依然是手抄誊录。

    手抄誊录最大的苦恼在于,书籍常为世族所藏,民间鲜少流通。因此,诸葛亮希望,通过公学,确保每个州郡县乡,都能够接触到经典,寒门学子可以抄录经典,以此流通。

    毕竟,连书都没有,还何谈读书呢?这将会解决根本性难题。

    “其四,制度名为恩科,一旦实行,在最初的几年里,对于世家士子来说会是优势,因为手握最重要的书籍和家学,但之后,必然会随着寒门士子成长和崛起,这份优势将会消磨。”

    诸葛亮的眼光非常长远,随着北伐的阶段性成果,局势不再是生死危急之时,他也能将自己的主张,彻底抒发出来。

    这种情况,实际上直到唐代武则天时期,才彻底形成雏形,如果现在在季汉开始实行,那就是将科举的施行时间,整整向前提前了四百年。

    而未有科举,才是粉碎世家门阀的最强制度。

    “其五,不能冗官,以科举取士,不止开设经科,也就是说不止是取儒生,而要开设算学、术学、法学、墨学……甚至是农学,百家争流,当如春秋鼎盛之势,如此才能避免人才冗余,又能避免入仕后百无一用。”此言一出,诸葛亮胸怀之壮阔,一览无余。

    壁立千仞,海纳百川。

    博取诸子百家之所长,兼收并蓄,共策施为。

    而这一点,却与上一条分不开,倘若不粉碎世家门阀,又如何使得百家之学得以彰显呢?

    丞相治学不可谓不深,姜维很难想象,诸葛亮在隆中那些年,究竟读了多少书,才能有此博学显识。

    “其六,新收雍、凉两地,都可以用恩科取仕,当地世族盘根错杂,而边郡人常受魏人鄙夷,稳定时期不好改制,就要趁此大变革之时,直接重塑雍凉政务,这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边郡亦为九州之民,而不是化外之地。”

    这一点,也需要大魄力才能完成。

    对于一般统治者来说,新收复的地区,因为地方不稳定,常常为了求稳,而依然延续过去的制度,这就导致了官僚换汤不换药。

    对于地方稳定来说,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帝国的新鲜血液来说,却极为不利,因为地方长期不变革,极易滋生腐败,不利于长治久安。

    “如此一来,开设恩科,就有了六个好处。”诸葛亮说着,忽然听到扑通一声。

    只见姜维双膝跪地,恭敬一礼。

    诸葛亮见状,忙上前扶起姜维,说道:“伯约,快请起。这不过是一番微末之谋,何来这番大礼?”

    “伯约在此,替天下学子谢过师父。”姜维抬头道。

    “恩科意义非凡,此六点,继往开来,气象万千,壮丽雄浑,如清风霁月,高山仰止,一扫前朝往日之腐朽风气。”

    姜维慷慨说道,他甚至从诸葛亮的话语中,看到了大汉未来的新气象。

    诸葛亮温暖地看着姜维,知道他已深得真传。

    姜维提出武策,通过军事制度和新军筹备,提高汉军的战斗力,以此来增加逐鹿中原的资本。

    丞相则更进一步,提出恩科,也就是后世之科举,旨在安定天下,抚平人心。

    一武一文,未来的制度,在此时已经初具雏形。

    冬日的成都城,当晚下起了鹅毛大雪,诸葛亮与姜维烤着火炉,畅谈到深夜。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189739.html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189739/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189739.html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189739/

上一章:第十七章 高手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第十九章 风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