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

返回书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夏蚕

作者:

寒洺

    昨天晚上张安没回来,自然是要给家里的王芳和张建国打个电话说一声,省的他们担心。

    在电话里,张安也顺便把这个事情大致提了一嘴。

    而那个时候,张二婶和张三婶正好在张安家里看电视。

    这一下子,家里人都清楚,张安跟苏颖这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

    所以今天张二婶和张三婶就去找了些蚕种回来,开始着手给张安做蚕丝被的事情。

    “婶子,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

    张安脸上有些哭笑不得,他自己其实不太注重这些。

    两个婶婶好不容易农闲,张安宁愿她们多歇息着,也不想她们太花精力在这上面。

    “这可没什么麻不麻烦的,以前你奶奶教给我们的手艺,再不用用以后都忘给她老人家了。”

    王芳她们妯娌三人,嫁到张家的时候,张老太太就教了她们一手养蚕的技术。

    那会儿家里一半的经济来源,都靠着家里卖蚕茧。

    只不过最近这两年,来收蚕茧的人没了,家里也好些年没有继续养了。

    而且这七八月份,正好是农活干完的时候,她们有的是时间伺候这群小祖宗。

    夏蚕不比春蚕,养起来非常的麻烦。

    每年的春夏秋季都适合养蚕,但夏天的蚕非常难伺候。

    因为这个季节气温太高,而且蚊虫还非常多。

    这些都是蚕子生长的时候,都不喜欢的因素。

    所以夏蚕想要养好,需要花费的精力是春蚕的好几倍。

    不过在长箐这里,养夏蚕倒是不用太怕温度太高。

    因为放到房子里,即便外面温度再高,屋里也很阴凉。

    说起来,这个时候,白天不热,晚上不冷,屋里的温度正好合适。

    不过还是需要注意的是蚊虫问题,因为在山区里面,蚊虫可比外面多多了。

    而且这些蚊虫还不能用烟熏,哪怕是淡淡的青烟都不行,因为蚕虫比蚊虫更怕烟。

    在张安的记忆里,家里养夏蚕的时候,都是多少年前了。

    那时候王芳还得把它放在蚊帐里,生怕有蚊子飞进去。

    只要飞进去一只蚊子,那么蚕匾里面的蚕就几乎算是报废。

    不过夏天养蚕也有些好处,对比春天大家的时间会很多。

    自然就有许多精力去照顾这些柔弱的家伙。

    毕竟春季忙着收割和播种,一直都在忙碌。

    即便是再好养,还是地里的庄稼在大家心里更重要一些。

    王芳看到二位弟媳动手,自己也想跟着一起养一些。

    毕竟她们妯娌三人,向来做什么都是一起的。

    而且她比两位弟媳嫁到张家更早,缫丝织丝的手艺早就从老太太手里学了过来。

    到时候养出来的蚕茧,自家可以用来织料子,给苏颖做一身衣服。

    “别人去丈母娘家里都是大包小包的,生怕少了不让进门。”

    随后张二婶看到张安车上带了那么多东西回来,便说话打趣道张安。

    “看看我们家张安,去的时候啥也没带,回来跟进货一样,这才叫有本事呢。”

    看着张安搬东西,几人也帮忙递了把手。

    “那不正说明,我们家张安讨丈母娘喜欢嘛。”

    这些东西大多都是一些补品和烟酒,大多都是陈诚那边孝敬过去的给苏绍文两口子的东西。

    每次张安过去,多少都要被带上一些回来。

    “还有这么多衣裳呢,这一套肯定是给大嫂买的。”

    提着这些装衣服的袋子,张二婶一眼就看到了里面女装。

    几妯娌当下就把衣服拿出来好好的看了一番。

    “是的妈,这是苏颖给你跟我爸买的衣裳。”

    听到是未来儿媳妇给买的衣服,王芳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还得是年轻人有眼光,你看看这衣裳比我们买的好看多了,大嫂快去换上看看。”

    平时二婶子她们给自己买的衣服,最关注的是布料好不好,耐不耐穿。

    其次挑选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那些耐脏的颜色,毕竟要经常干活。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她们可舍不得花太贵的价钱在衣服上。

    对于她们来说,虽然也喜欢收拾打扮自己。

    但还是会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更多的是想多省一些钱。

    即便是买些便宜的衣服,一年也不愿意买上几件,能穿就行。

    而苏颖给王芳买的衣服,价格都不便宜。

    不仅做工好,用的料子也是上好的布料。

    而且款式也非常好看,现在城里人都流行这么穿。

    王芳听到二婶子的话,也不拒绝,当下就回到房间里把衣服换上。

    “怎么样,这衣服好看吗?”

    很快,王芳就换好衣服走出来了。

    “太好看了,这衣裳一穿上,大嫂都年轻了好多勒,小颖选的这衣裳,太适合大嫂穿了,大嫂可是找了个好儿媳呢。”

    看到苏颖给王芳买的衣服之后,张安两个婶子眼里都是羡慕的神情。

    心里都想着,以后家里的儿子要是跟张安一样,给她们找这样一个儿媳妇,那就好了。

    “这衣裳轻飘飘的穿起来蛮舒服勒,而且还凉快。”

    听自家老妈这么说,张安都不清楚到底是这衣服真这么好。

    还是因为这是苏颖给她买的,所以有些心理作用。

    不过看到自家老妈这么高兴,张安觉得苏颖的用心没有白费。

    妯娌三人欣赏完苏颖给王芳买的衣服之后,两位婶子就带着蚕种回去了。

    随后王芳就回到了房间里,把身上的新衣裳换了下来。

    “妈,这衣服是苏颖给伱买的,你就穿着呗。”

    看着老妈继续穿着旧衣服,张安就忍不住说了两句。

    “在家里还要做事情,穿那么好的衣裳做什么呢。”

    对于王芳来说,这么好的衣服平时间是不会拿出来穿的。

    一般都是要出门走亲串戚,或者贵客上门,才会穿的正式一些。

    “这个怕哪样哦,你就穿着嘛,以后苏颖肯定会经常给你买的。”

    以前在家里,张安连自己的穿的都不想买,更别说给父母挑衣服了。

    不过以后有苏颖在,这样的事情肯定都要落到她身上。

    “妈知道你们有这个心就够了,买那么多衣裳做什么,穿不完放着也是浪费。”

    “现在都很好了,以前我跟你爸结婚的时候,一人就一套能穿上身的,其他的都是拆烂衣裳0缝出来的。”

    对于王芳来说,以前她们就过惯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现在的日子已经非常好了,她并没有再去期盼什么。

    单单说现在,能够天天有肉吃,她就觉得是顶好的生活。

    别说山里,她们家这样的生活水平,就算是城里的一些人,也不一定赶得上。

    “妈,放心吧,咱们家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张安看着自家母亲那慈祥的笑容,第一次郑重的说道。

    “嗯嗯,妈知道。”

    对于儿子说的话,王芳没有一点怀疑。

    自从自家这个宝贝儿子从学校回来以后,家里就已经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王芳既然决定要养蚕,那就得收拾一间屋子出来当蚕房。

    在张安家来说,倒不什么大事,毕竟张安家房间多。

    蚕是一种很怕冷的生物,所以一般大家听到的都是春蚕。

    说是春蚕,但在没有外物影响的情况下,蚕农通常会选择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养蚕。

    而春蚕后面,就到了夏秋蚕。

    听名字就知道,夏秋蚕便是夏天和秋天养出来的蚕。

    这个时候开始养夏蚕的话,倒是不用太过担心温度对于蚕的影响。

    毕竟是夏天,就算夜晚,也有个二十来度。

    所以张安家准备的餐饭,只用打扫干净,然后把蚊虫驱除干净。

    把蚕房收拾出来之后,张安就跟着自家老妈到老屋里,把以前养蚕的架子给搬了过来。

    这木架子虽然好些年没用了,但却不见一点损坏。

    只不过上面已经布满灰尘,看来这木料还不错。

    经过一番刷洗之后,木架子就被洗得干干净净。

    等它晒干,就可以搬到蚕房里去。

    架子洗完了,还有旁边的纱帐。

    这便是张安之前说的那个蚊帐,专门套在架子上的。

    就是为了防止蚊虫钻到蚕架里面去。

    弄完之后,才算是歇了下来。

    等到晚上,就可以开始准备孵化蚕卵。

    最多一两个星期,那些非常细小,黑不溜秋的产卵就会孵化成一条条细小的蚕虫。

    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它们都是灰褐色的样子,非常细小。

    这个时候,它们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蚁蚕。

    “对了,我爸呢?”

    张安回来,没发现自家老爸在家。

    而且刚刚他去圈里看了一眼,大黑和家里的羊群都在后面的草坝子里。

    所以张安肯定自家老爸没有出去放羊。

    “二爷爷要去紫竹林砍些竹子回来打竹床,吃了饭之后他过去帮忙了。”

    “那我去看看,也顺便帮帮忙。”

    张安回家换了身干活的衣服,就带着小虎往紫竹林方向走去。

    紫竹林也是一片山地,只不过那边全是竹子,跟野猪岩的方向刚好相反。

    那里倒是离村里不大远,走路二三十分钟就到了。

    以前张安就听村里的老人说,在很久以前,紫竹林里并没有竹子。

    是因为后来,那边山上的一位道人,从远方云游回来的时候,带回来几株紫竹。

    就这样,原来还是一大片土坡子的地方,在多年以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竹海。

    也不知道从时候起,这里就被叫做紫竹林。

    对于老人们说的这个故事,大家都没有一丝怀疑。

    毕竟紫竹林后方的山上,还有一座道观的存在。

    张安对那里可不要太熟,因为他小时候经常去。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王芳的身体原因,张安算是一个早产儿。

    那会儿张安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细小瘦弱。

    小小的一个人儿还没有五斤重,很多人看了都摇摇头。

    在他们看来,张安这个娃子不太容易养得活,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山村里。

    但是那时候,张老爷子并没有放弃张安这个大孙子。

    花了家里所有的钱,到处拉账,给张安买奶粉买补品,硬是将张安给养了下来。

    一直到了三四个月大小,张安才算得上一个正常的婴儿。

    不过即便这样,也时不时的就发烧生病。

    后来张家一个年纪最大的老太爷说,张安这是因为没有菩萨护着,所以才会这样。

    想要让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长下去,就得给张安找个干保爷,也就是干爹的意思。

    但是一般人的人命不够硬,护不了张安,得找一个命格比较硬的人才行。

    最后四处打听之后,最合适的人选便是紫竹林山上的那个道人,唤作张一行。

    张老爷子得知之后,便抱着张安,带上全家人上门。

    想要请求张一行将张安收做干儿子。

    而张一行心肠也非常好,在听了张老爷子说完前因后果之后。

    没有什么犹豫,便同意了张老爷子的诉求,收了张安当做干儿子。

    说来也怪,从张老爷子抱着张安去给张一行道长走过礼之后。

    张安就没有再跟以前一样,三天一小烧,两天一感冒。

    虽然长得还是比较瘦小,但却是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

    而张安四五岁之后,也经常跑到道观里去找张道长。

    张一行道长也很喜欢他,时不时就给他说上一些故事,给他抓上几只松鼠和小鸟。

    就这样,张安养成了喜欢爬树抓鸟的习惯。

    那里说是道观,其实也就是几间土房子,茅草屋,旁边还有几块田地罢了。

    只不过后来,在张安七八岁的时候,张一行道长就外出云游。

    一直到后世,张安都没有见到张一行道长再回来过。

    张安从小就听张一行道长说,张一行算是一个孤儿。

    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上一任老道长给捡到,带到这里当做弟子抚养。

    而他最想去的地方,便是青城山和武当山。

    后世的时候,张安也专门去了这两个地方,却是没有再见到过自己这个干爹一次。

    所以对张安来说,紫竹林这个地方,在他的童年里面,也占了大量的篇幅。

    张安顺着山路一直往前,小虎早已经在前面探路。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210429.html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210429/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210429.html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210429/

上一章:第二百一十章 良缘已定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第二百一十二章 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