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英雄传》

返回书页

第十三章 殿试

作者:

此处浮萍

    四月初,马文腾和卫长风进宫参加殿试,与之同行的还有其他较为出众的学子,众人一同接受当今官家柴颛的面试。殿试只作选官参考,主要是官家面试,虽然也分排名,但主要是看要将学子安排在何职位上。

    柴颛为武宗之子,他沿用武宗之法,交好北方金人牵制辽军南下。西面抗衡西夏和吐蕃,南面采用怀柔政策逐步收服百蛮各部叛乱。虽然每年给出去的钱越来越多,但迄今为止边境未减少一丝一毫之地。此外,他还广设学院招揽文武贤才,一改往年朝廷重文轻武的基调,重用武官。不过朝廷每年新收录官员数量倍增,由此产生的隐患恐怕就需要他的后代们去面对了。

    卫长风对柴颛没什么感觉,单纯的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领导来看待,要不是对方势力强,卫长风肯定不会给他下跪。柴颛倒是很看好卫长风,毕竟他是这一届最小的应试者,还成功考取二甲。柴颛认为卫长风是个有能耐的,将来定大有作为,所以亲自将他安排到殿试的名单中。

    应试的学子们现场答题,柴颛一边巡视一边看学子们写的内容,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卫长风一边阅卷一边下笔,柴颛过来时他也不漏切,甚至还对着他点头一笑。大殿两旁司礼官员看到这一幕目瞪狗呆,没想到卫长风这小子胆子这么大,他感觉自己苦口婆心讲的东西对方恐怕是一点儿都没听进去。

    但事实卫长风是知道的,主要是一个面容和蔼的老头过来看你写的东西后对你一笑,卫长风自然而然的回了一个笑容,习惯了。柴颛没有什么反应,既没有龙颜大怒,也没有开口赞赏,毕竟学子们还都在答题。不过他心中觉得这小子不错,虎头虎脑的,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儿子,和卫长风和像。

    殿试结束,柴颛对众人的试卷看了个大概,他在高台上的龙椅上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感慨。毕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有可以任用的人才出现,可以方便他建功立业了。

    等柴颛感慨完自己执掌天下多年是多不容易后,他开始夸赞底下的一种学子,赞扬这些学子都是当世英杰。最后他开始说:“自太祖皇帝定周朝基业,至今已过百年。太祖皇帝整一天下,平中原九州百年内乱。太宗皇帝南定百蛮,百蛮各部自那时起边以汉唯尊。然北方西有辽国,东有金国,自太宗皇帝起,多次讨伐皆武功而返。幸有武宗皇帝交好金国,抑制辽兵,我大周才得以安稳发展。如今党项一族自立为王,吐蕃久居高山竟也不再听我中原九州号令。对此,诸卿有何良策?”

    殿中众人听完官家说完知道今天的正题来了,两边的朝官看向中间的学子,毕竟他们是今天的主角啊。

    卫长风低着头,嘴角上翘,马文腾竟然压对题了。两人入宫前常常相聚,聊天之时马文腾很是喜欢对一些边境事宜发表自己的看法。卫长风虽然对此不甚关心,但也会根据自己理解发表一下建议,没想到柴颛问的内容与二人商议的不谋而合。

    马文腾作为省试第一,当仁不让第一个被柴颛选中问他有什么想法。马文腾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回禀官家,自太祖定国以来,太祖、太宗皇帝南征北战定下我大周江山,唯独在北面被辽军所挡。此后又有穆宗,肃宗皇帝临朝,又有北伐之举,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唯武宗皇帝,北面交好金人牵制辽军,西面陈兵雁门抵御西夏党项,南面联合百蛮聚兵松州严防吐蕃。武宗皇帝一朝未有战事,仅积累我大周十年之财力就换回幽州城,使我北地边防再添一重地。

    我大周自建国以来,风调雨顺,百姓富足。徐,扬州两洲之地稻米收,天下实。徽州商帮商路通行天下,无有不达。青州海贸收四海之物,九州之民见之无有不奇者。中州汴梁,天下盛京,万国来贺。我大周之富,即使汉唐亦不可相比。若能在边关开通商贸,以我中华之盛吸引外族商贩,两家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自此之后,两家之民定无有好战者,天下人心所向战事不起,大周安已。

    依学生之见......”之后马文腾又详细讲述了自己方略的细节之处,殿中人屏气凝神,细细听讲,可取之处甚多。

    卫长风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听完就只有两个字:牛皮!卫长风原本以为能言善辩只是话本中的人物才能做到的事情,今天总算是真正见识了。即便卫长风不怎么认同马文腾的观点,他也想试试他的方法到底行不行。

    而柴颛听完马文腾的话后先是问:“诸卿以为如何?”

    百官先是一阵商议,然后一起躬身行礼:“省元之言甚善,恭喜官家得或良才。”

    柴颛也很满意马文腾的策略,当即就许马文腾翰林院学士之职,留他在京城重用。翰林院学士掌重大诏命撰述之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是进阶宰相的必要条件。马文腾在翰林院当值,就直接进入了国家机密圈,地位瞬间抬高,仅次于宰相和六部官员,今后可称得上是平步青云了。

    有马文腾珠玉在前,其他人也是踊跃发言,多为和平不易,当努力保持的言论。只不过和马文腾的差距太大,要不就是空空泛泛,要不就是狭隘之见,没有亮点。卫长风也没有出风头的打算,但他想当官,当大官,现在当大官就要出风头。

    卫长风:“回禀官家,学生以为,战不利天下!诚如马兄所言,外族有牛羊而无米粟,皆慕我中原之繁华,以两家通商来定天下民心,定有可取之处。

    可外族人畏威而不怀德,官家仁义被视为孱弱。辽人每年南下劫掠屡禁不止,西夏、吐蕃陈兵边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百蛮乱而平,平而乱,反反复复实为小人。省元之言以赚天下,然耗时太久,学生没有如此耐性。

    学生自由好武学文,来汴京前由青州武馆的呼延烈大人带我去了一趟幽州城。微臣一路前行,所见辽兵进犯边境者甚少,还以为别人口中说的辽军凶恶只是夸大其词。可后来呼延烈大人带我亲上战场,大人手下率领的二百人都是各地武馆好手,却只和辽军冲了两阵就不足百人。这是学生的第一战,战况惨烈,学生至今想起仍战战兢兢。

    在那之后,学生就已经决定,此行若能高中,愿亲赴边境抵御辽军,望官家成全!”

    卫长风说完,俯身对柴颛一拜。柴颛听完卫长风说的话后,定定地看着卫长风,许久过后才大声说道:“好!

    父皇在世时就常常对我说恨不能跨马提枪上阵杀敌,但父皇知我大周百年战争耗尽国力,才收敛自身积蓄力量。可如今我大周国富民强,仓有余粮,戴甲百万。边境外族猖獗,视我大周边关如无物,朕必亲讨之。往昔朕无良才以御敌,才属意各州广设文武学院,纳天下贤才以解边境之危。

    可当今天下贤才无数,能者多而可当大任者少。多年科举取仕,如今敢开口和朕讨要边境职位的你还是第一个。卫长风你可真的想好了要去边关任职,若你现在反悔朕也可允你在翰林院待用。”

    卫长风内心瞬间变化,柴颛以退为进将卫长风架了起来,要是卫长风敢反悔就是自掘坟墓。他想争取边境官员的职位,一是因为他武功高强,不惧辽军进犯。二是如果去边境述职的话有可能起步就是七品,而且天高皇帝远,方便做大。

    平常授官的话大都只能从九品干起,虽然内地捞钱容易,但官职上的差距大得很呢。而且竞争极为激烈,现在还有往年进士在京等待好地方的官位空缺呢。可再高级别的边关官位,相比起翰林院的位置来说却是大大的不如。

    不过卫长风刚才话说的漂亮,现在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咽,只能坚定的说道:“学生心意已决,望官家成全。”

    柴颛看着卫长风坚定的模样心中甚慰,便准了这件事情,至于具体的安排让卫长风回家等吏部的通知。殿中群臣有意劝官家收敛好战之心,可见对方正在兴头上,便都闭口不言,被记恨可就不好了。

    等到回到外城的住宅将朝堂上的事情说给几人说明后,小宝和呼延赞纷纷惋惜。小宝直接说道:“少爷你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原本只想表现自己报国之志,结果现在真的要到边关去过苦日子去了。

    不过如果能快些作出政绩的话应该更容易获得官家的看重,被召入京为官。而且要想坐上高位就需要治理地方的资历,边境又是多事之地,想要作出成绩来应该也容易些。”

    呼延赞也有些看法:“在边境为官也没什么不好的。长风你走的是文举的道路,到了边关处理的也多是关内政事。如果能节制关内武将,插手边防事宜的话,那你可就真成土皇帝了。

    而且长风你武艺高超,等闲武官可吓不住你,你再找几个师爷帮助你处理城内事务,好好经营的话定能掌控一方。”

    大周开国初期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武将叛乱,当时那名判将兵临汴京城下。幸好当时的宰相闻太师亲自往判将的军营中走了一遭,兵不血刃便将两人的叛乱消弭。那名判将也重新领兵为大周南征北站,最终战死在与辽军的作战中。

    此后,各朝皇帝总览兵权,重用文人牵制地方将领,文人地位水涨船高。大周朝的重文轻武就是在这起的头,往后几位皇帝对外地武将的信任程度都不高,喜欢任用文人做事情。直到武宗一朝这个现象才开始有所改变,到如今,官家更是设立武院,注重军队培养。

    卫长风听完两人的话笑着说:“赞哥说的对,我还找什么师爷啊,现在就有两个人才等待着我的任用呢。这次去边关,你们两个谁都跑不了,咱们一起去。好兄弟吗!当然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

    赵盼儿笑着对卫长风说道:“我也可以做你的师爷,你不邀请一下我吗?”

    卫长分见赵盼儿愿意跟着自己去边关受苦,心中很是感动。原本想着将她留在卫家,可想着她孤身一人在卫家的话也不会过好,她既然开口,卫长风当然乐意带着她一起。

    卫长风:“佳人相伴,朋友相随,此去边关,必定天下!”

长风英雄传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221535.html

长风英雄传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221535/

长风英雄传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221535.html

长风英雄传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221535/

上一章:第十二章 高中 长风英雄传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第十四章 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