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返回书页

废帝!废帝

作者:

游家二少爷

    霍光本以为拥立的新帝,是一位年轻,且在朝堂没根基的人。这样的人,他才好控制。可,现实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位被他选拔出来的新帝,来到长安,做了很多出格的举动。

    霍光没想到,新帝做的第一件事:更换长乐宫卫尉。

    未央宫、长乐宫,这两座宫殿,是西汉皇权的象征。前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太后居住的地方。汉昭帝时,其母亲早已去世。故而,长乐宫成为皇后居住的宫殿。

    霍光为了更好把持朝政,无论是长乐宫,还是未央宫,用的是自己人。未央宫卫尉,是霍光的四女婿范明友。长乐宫卫尉,是霍光的大女婿邓广汉。

    刘贺登基为帝,昌邑后,被立为皇后。怎知,刘贺不按常理出牌,直接以昌邑相安乐为长乐宫卫尉。

    霍光的大女婿,失去了工作不说,还没有被安排新的工作。有句话说得好,打狗还要看主人。邓广汉能够在长乐宫卫尉这个岗位上,是因为背后有霍光。

    刘贺之举,无疑是对霍光发起的一场冲锋。

    久在朝堂的霍光,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反击刘贺。这并不是说霍光,害怕刘贺。他,在等待时机。如若出手,定会掀起惊天巨浪。

    正所谓,上天要灭亡一个人,就会先让他疯狂。

    霍光一边隐忍,另一边在思考如何废掉新帝。

    刘贺被拥立为新帝,是他亲自点头的。若废黜新帝,会不会给他带来不好的名声。毕竟,刘贺是皇帝,他是臣子。臣子废掉主君,这是大逆。

    霍光看着刘贺言行举止太过荒唐,且得罪的朝臣越来越多。他很高兴,却苦于没有一个名正言顺废掉刘贺的理由。

    就在这时,一个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个人,叫田延年。

    【田延年那些事】

    田延年,阳陵(汉景帝陵墓)人。他有一个显赫的先祖,留下了一个典故:田忌赛马。

    换句话说,田延年的祖上,是称霸东方的齐国田氏,是根正苗红的王族后裔。

    田氏齐国,虽然淡出了历史舞台。而,田氏子孙,依旧活生存了下来。及至,刘邦建立大汉天下,为了消除山东六国贵族的势力,想了一个办法:迁徙。

    其中,齐国境内的田氏一族,也是重点关注对象。

    就这样,田氏离开世居之地,被迁徙到关中。后来,大汉朝又实行陵邑制度。进入关中的权贵,又一次被分散。

    田延年的祖先,居住在阳陵。田延年出生在汉武帝时期,见证了诸多酷吏成长之路。不仅如此,他也学到了酷吏理政思想。

    汉武帝时期,人才实在太多了。田延年的才华,被埋没。及至,汉武帝去世,汉昭帝被立。田延年被霍光发现,得以招纳幕府重用。

    田延年是有能力的人,不久后,霍光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长吏。

    从此,田延年跟着霍光混,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按理说,田延年抱住霍光这条大腿,认真表现。不说能够位列九卿,至少能够成为两千石的高官。

    然,田延年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干。他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甘于平庸。

    以前,是没有机会登场舞台,施展才华。

    现在,他成为首席执政大臣的长吏,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没过多久,他就迎来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霍光辅政后,朝内、朝外有很多问题。他出生地河东郡,豪强势力违法乱纪,盗贼肆意横行。河东郡不仅是长安的门户,还有准京畿重地之称,更是霍光出生的地方。

    自己是辅政大臣,连出生之地,都治理不好。如何,治理国家。对于,河东郡存在的诸多问题,霍光高度重视。

    可,谁去治理河东郡呢?

    田延年主动站了出来,揽下了这个任务。

    田延年为霍光分忧,霍光也不吝啬。为了让田延年能够放手治理河东郡,霍光任命他为河东郡太守。

    就这样,田延年从小吏,实现质的跨越,成为了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田延年抵达河东郡,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酷吏的手段,另一种是善于提拔人才。

    被田延年发现的人才之中,有一个很出名,他叫尹翁归。

    尹翁归,河东平阳人,他的生世比较凄惨。幼年丧父,靠叔父养大。长大后,尹翁归不仅通晓文法,还有一身高超的剑术。

    尹翁归在平阳小有名声,得到了一份工作:狱吏。

    然,平阳权贵滔天,豪强势力太大。就连诸霍的门奴都仗势妄为,携剑闹事。地方官看见了,不能惹,也惹不起,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后,尹翁归获得工作调动,担任市吏(管理市场的官吏)。

    面对肥差,尹翁归不贪不占不拿,谁送礼,将其法办,是出了名的廉洁官吏,执法严格。

    田延年来到平阳,检验河东郡的官吏,为了分辨他们的能力,说了这样一句话:文吏站在东面,武吏站在西面。

    河东郡大大小小五六十名官吏,依令而行,站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一个现象出现了,尹翁归屹立不动。

    田延年对眼前这人很是好奇,问:我说的话,你没听见吗?需要我,重申一遍?

    尹翁归镇定自若地答:听见了。

    田延年追问:为何不动。

    尹翁归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我文武双全,应该站那里。

    若是没有气量的人,听到尹翁归这句话,定会认为觉得对方傲慢,还会给他使绊子、穿小鞋。而,田延年从这几句简短的话,得出了一个结论:此人,有胆色,是个人才。

    接下来,就是田延年与尹翁归两人之间深入交谈。从交谈中,田延年认定对方能力远胜于己。此等良才,定不能埋没了。于是,田延年提拔尹翁归为卒史,带回府邸,辅佐自己治理河东郡。

    尹翁归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仅处理问题精明强干,还诛锄豪强有胆略。

    田延年从他行事风格,自认为能力不如他。为了让尹翁归放开手脚替他治理河东郡,田延年将他提拔为督邮,代表他督察县乡,宣达政令。

    河东郡有二十八县,为了更好管理,田延年负责汾北,尹翁归负责汾南。在两人共同治理下,河东郡的豪强、盗贼,得到沉重打击,郡内出现大治,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田延年将河东郡治理得很好,给霍光长脸。霍光也不吝啬,对这个亲信,且有突出政绩,直接破格提拔。

    当杨敞升迁为御史大夫,大司农位置空了出来。如此重要的岗位,霍光交给了田延年。就这样,田延年再次实现飞跃,位列九卿,掌管国家财政。

    当然,田延年高升后,也没忘记尹翁归的功劳。尹翁归迎来了职位升迁:都内令—弘农都尉。

    【田延年献计:废帝】

    刘贺做的那些事,威胁到霍光。霍光已经有很多想法,又不能对身边的人说。然,田延年不一样,他是霍光一手提拔,是心腹。

    于是,霍光独自找到了田延年,将刘贺做的那些事,说了出来。

    田延年听话听音,秒懂霍光话中的意思。此时的霍光,对新帝极其不满,但,又顾虑重重,不敢做决定。

    田延年要做的,就是坚定霍光之心,说了这样一段话:霍大将军乃国家栋梁,已经看清刘贺不适合为皇帝,为什么不向上官太后建议,另选贤人,立他为帝?

    这段话有一个核心:废帝。

    霍光也有此意,害怕留下千古骂名,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前朝可有废君的先列。(潜台词:我是臣子,废掉君主,会留下骂名。你要给我找,一个能够废帝的理由)

    田延年不仅有能力,还爱读历史,脑海很快就浮现出一个以臣废君被千古传颂的典型故事。这个故事,叫伊尹废太甲。

    田延年说了这样一段话:伊尹担任殷商的相,废太甲来安定国家,后世称赞他的忠诚。霍大将军废掉刘贺,是大汉的伊尹。

    霍光听到这句话,瞬间有了足够多的底气。

    汉武帝托付刘弗陵,霍光被称为周朝的周公旦。现在,他要做大汉的伊尹,废掉刘贺。

    霍光善于谋事,出手之前,还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出主意的田延年,被霍光安排在担任宫禁这个重要的岗位上。

    接下来,他要做下一个人的思想工作。这个人,就是张安世。

    【张安世那些事】

    张安世,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他就是被称为汉武帝时期,酷吏之首的张汤。

    汉武帝四处征战,离不开张汤的高度支持。可惜,酷吏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自己。

    张汤因与以汉相庄青翟为首相争,遭到诸多酷吏审判,最终选择自尽,退出了历史舞台。张汤之母以简葬的方式,洗刷儿子冤屈。

    当汉武帝得知,张汤之死,是冤枉的。汉武帝为张汤平反之后,厚待他的子嗣。张汤的两个儿子,长子张贺,次子张安世,凭借父荫入仕,起家为郎。

    张安世有两个强项。

    其一,因擅长书法,精通典籍,被汉武帝安排在尚书台工作。工作期间,张安世不敢出错,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其二,记忆力超群。

    据史料记载,张安世跟随汉武帝出游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并把书中的内容写了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

    汉武帝发现了他这个优点,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然,张汤之死,兄长张贺之祸,给张安世敲了警钟。所以,他在辅佐汉武帝时期,哪怕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时刻保持清醒,养成了谨慎恭顺的个性。

    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初立,霍光执政发现了张安世诸多优点。所以,对待这个老臣十分器重。而,张安世只顾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参与党争,更没有野心。

    及至,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因造反罪被诛,霍光以朝中无旧臣为由,奏请汉昭帝,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

    汉昭帝点头应允。

    谁也没想到,张安世不争,却成为辅助霍光执政的大臣。然,张安世辅佐霍光,依旧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他的,一概不参与。张安世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汉昭帝亲自下诏嘉奖。

    其诏书的内容如下:

    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助朝政,在宫禁值宿警卫,恭敬不怠,一十三年,宫禁因此安宁。亲近亲属,任用贤人,是上世唐虞的做法,封安世为富平侯。

    张汤一生,都未曾如愿封侯。因没能封侯,只能停留在御使大夫岗位上。怎知,他死后二十多年,次子张安世被破格封为列侯。

    这绝对是张家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汉昭帝去世,尚未下葬,霍光奏请上官皇后,改立张安世为车骑将军。

    霍光要废黜刘贺,自然要询问张安世的意见。

    张安世反对,霍光想要废黜新帝,将会遭遇强大的阻力。然,张安世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霍光。再加上,他胆子很小。

    霍光说废黜新帝,张安世举手赞成,一致拥护。

    张安世为了表明诚意,还与霍光共同策划,废帝的那些事。怎知,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据霍光安插在皇帝身边的眼线来报,有人给刘贺说了他密谋废帝那些事。

    霍光得知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有人走露了消息。废帝,牵扯甚大,霍光只对几个心腹说过,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透露半点消息。

    霍光开始排查,最后,将目光锁在了张安世的身上。于是,霍光找来张安世直截了当地问:我想废掉刘贺,是你走露的消息吗?

    张安世惊恐万分,霍光怀疑是他泄漏的。那么,他定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好在,张安世深处朝堂多年,历经风云,用语言艺术魅力,成功洗刷了自己的冤屈,再一次获得了霍光的信任。

    不久后,霍光从眼线哪里得知,泄漏消息的人,叫夏侯胜。

    【夏侯胜那些事】

    夏侯胜,鲁国东平人。

    他的人生比较悲惨,少年丧父。然,他有一个最大的有点:好学。

    为了学到知识,他拜了很多老师。比如,跟随夏侯始昌(昌邑王刘髆的老师,出自辕固生一脉)学习《尚书》、《洪范五行传》,说灾异。

    又比如,侍奉简卿(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倪宽的弟子),又向欧阳氏请教学问。

    夏侯胜爱学习,跟不同领域的老师学习,请教的老师有很多个,且都是大宗家级别的人物。夏侯胜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他有一个特长:善说礼服。

    夏侯胜学问有成,名气太甚。于是,被朝廷征召,担任博士,负责教学。因工作出色,干出了成绩,夏侯胜获得升迁,担任文学光禄大夫。

    汉昭帝去世,刘贺被拥立为新帝。夏侯胜曾经的老师夏侯始昌,又曾是刘贺的老师。不仅如此,夏侯始胜担任昌邑国太傅期间,特别注重夏侯家族优秀子弟的教育,设学馆教授族中子弟,因此,族中子弟成为大儒的人不少。夏侯胜也是夏侯家族中之一。

    鉴于,这些往事。夏侯胜,还是有心辅佐刘贺,想要沿袭夏侯始昌的风格。当夏侯胜见刘贺为新帝后,不思国政,只知道外出游玩。

    于是,夏侯胜冒着被诛杀的风险,挡住刘贺的乘舆,劝谏道: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有人想要图谋废掉你,你还有心情玩)

    只可惜,刘贺哪里听得去。他是朝臣共同讨论后,选拔出来的皇帝。谁,敢废掉他。

    刘贺大怒,说他制造妖言,还把他捆绑起来,交给相关人员处置。这个负责审理案件的人员,又正好是霍光的人。于是,这位官吏,将这件事上报给了霍光。

    若非这位官吏及时来报,或许,张安世的好日子到头了。因这位官吏之故,霍光和张安世消除嫌疑,一起审问夏侯胜。

    霍光直接问:你为什么大逆无道,说有人正在密谋废掉新帝。

    夏侯胜这样答道:我曾读过一本书,叫《洪范五行传》。这本书有这样一段记载,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

    霍光、张安世听后大惊,精通经术的人,太了不得起了。竟然,可以通过一些天象,就能窥见一些事情。这样的人,不仅要重视,还要重用。

    【太史公之女】

    此次风波平息,同时,也给霍光提了一个醒,废帝,要加快节奏,不能再继续拖下去。否则,将会惊变。

    霍光做通了内朝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他要想废帝成功,还要做杨敞的思想工作。毕竟,杨敞是汉相,负责外朝工作。

    若能够得到他的支持,霍光废帝,将会水到渠成。

    对于杨敞,霍光拿捏不准。

    杨敞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霍光的提携。但,上官桀谋刺霍光案,杨敞得到消息,也没有明确表示。

    杨敞一贯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废帝,这种大事,他会参与?

    有说杨敞的思想工作,霍光交给了田延年去做。

    田延年奉霍光的命令,前往丞相府,拜访杨敞。见到杨敞后,田延年直接开门见山将霍光想要废黜刘贺的事说了出来。

    杨敞听后,表情惊恐,汗流浃背,连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唯唯应声。

    杨敞没有明确表态支持霍光要做的那些事,也没出言反对。田延年是聪明人,知道兹事体大,没有急着逼杨敞立马做决定。为了给杨敞时间思考这件事,田延年起身,借口换件衣服。

    杨敞遇到大事,总是犹豫不决。当初,上官桀造反那些事,让他错过了封侯。好在,霍光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提拔他为御史大夫,后封安平侯,再让他官居汉相。

    这一次,杨敞没有痛快表态,可,急坏了他的夫人。这位夫人,不是一般的人,她是司马迁的女儿。

    司马迁写《太史公书》,书成之后,为了避免书籍被毁,一生心血,荡然无存。司马迁,将写好的书籍,复刻了一份,让其女保管。其女也从父亲写的《太史公书》中学到了不少,尤其是关于朝堂的政治智慧。

    杨夫人趁着田延年离去,立刻从东厢过来,直接说到:这是国家大事,现在霍大将军已经商议决定,派九卿来通知你。您不马上答应,与大将军同心,还要犹豫不定,想先被杀呀。

    杨敞不笨,就是胆子小。听到夫人这样说,他豁然惊醒。霍光废帝心意已决,若他不明确表示。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杨敞出不了丞相府。

    按照霍光的脾气,对待敌人,不会有半点仁慈。或许,杨敞将会成为霍光第一个要诛杀的人。

    此时,杨敞的年纪大了。

    哪怕,不会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考虑。软弱胆小了一辈子,现在,他勇敢一次,果断豁出去了。

    当田延年返回时,杨敞给出了明确的态度:谨遵霍大将军的命令,共同废帝。

    【废帝】

    有了田延年、张安世、杨敞等人的支持,霍光底气十足,再向前跨出一步。于是,霍光召集朝臣,开了一次废帝的扩大会议,看看朝臣是什么意思。

    这次会议,来了很多人,有丞相、御史大夫、列侯、将军、两千石高官、大夫、博士等人。

    这场会议召开的地点:未央宫。

    未央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刘贺虽继承帝位,但没有祭拜祖庙,没能入住未央宫。霍光之所以安排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守卫这座大殿的人,是他的四女婿范明友。

    换句话说,霍光选择在这里开会,既能保障生命安全,还能防止秘密泄露。

    霍光是大会的主持人,所以,他要第一个发言。

    他说: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霍光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试探大臣的反应。此时,霍光称呼刘贺为昌邑王,而不是皇帝,已经释放出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刘贺不能做皇帝。

    群臣不傻,怎能听不出霍光言外之一。他们第一个反应,是霍光要废黜皇帝。想着废帝这种大事,朝臣给出统一表情: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霍光没想到,他的主张,没得到朝臣,积极响应。这与他预想种的情况,相差太大。朝臣不发言,这是危险信号。这,岂不是说霍光是权臣,一手遮天,敢废新帝。哪怕,废帝成功,霍光也会留下骂名,被后人称为乱臣。

    刘贺做的那些事,朝臣也不满。然,他们不满归不满,却没有进一步实质行动。毕竟,刘贺再不好,也是君主。君主有错误,臣下应该去纠正,而不是行废黜。

    这样做,天下人会怎么看。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千古骂名。

    朝臣不表态,令霍光陷入被动。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这些人,要么与自己合作,共同废帝。要么,就是自己的敌人。然,霍光不能用权势逼着做决定。否则,不利于他以后的工作。

    眼见局势陷入僵局,田延年站了出来。

    朝臣不敢发言,他就做第一个支持霍光的人。

    田延年离开坐席,手握长剑,面相霍光说了三段话。

    第一句:霍光地位合法性的由来?

    先帝把年幼的孤儿嘱托给霍大将军,把天下委托给您,是因为您忠诚贤能,可以安定刘氏江山。

    第二句:长安的局势堪忧?

    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

    第三句:以大汉以孝治理天下说事。

    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第四句:自己表态,也逼着朝臣表态。

    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田延年霸气发言,响应霍光,震慑朝臣。

    霍光很满意,以退为进,说: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这句话,看似霍光在责备自己,其实是他逼着朝臣表态。你们不跟随我罢黜皇帝,你们就是我的敌人。哪怕,天下人议论我,我也同意田延年的建议,将你们一起斩杀。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朝臣还不表态,那就是作死。于是,朝臣给出了统一的回答: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有了百官统一意见,霍光信心倍增。忍了这么久,他不打算忍了。

    刘贺,别高兴太早。

    我能让百官拥立你为帝,也能联合废了你。

    你的皇帝末日,到了。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276554.html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276554/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276554.html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276554/

上一章:大汉第九位皇帝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千古奇谈:皇帝不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