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返回书页

迎接李陵归国

作者:

游家二少爷

    【封侯风波】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九月,汉武帝留下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金日磾病重。

    话说,金日磾一生,上演了一段励志传奇:从休屠王之子—汉宫马奴—托孤辅政大臣。

    这位出生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休屠王长子,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改变了自己亡国、亡家,沦为马奴的命运。

    金日磾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自身个人能力突出,还有就是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三马谋刺皇帝案,金日磾舍命救老皇帝。从这一刻起,金日磾得到了汉武帝完全信任。

    金日磾忠孝之名,更是闻名天下。

    辅佐一年多的金日磾病重,霍光要为这位老友做一件事:请封侯。

    汉武帝后期,有两次严重叛乱。一次是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公孙勇、胡倩密谋造反。第二次是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三马谋刺皇帝案。两次叛乱,得到的奖赏不一样。公孙勇造反案,封了五侯,就连小吏因揭发有功,被封为关内侯。

    三马谋刺皇帝案,金日磾立下首功,亲自捕获马何罗,保护了老皇帝。霍光、上官桀二人,抓捕了马通、马成安。

    谋刺皇帝,这是天大的事情。怎知,破获三马谋刺皇帝案的金日磾、霍光、上官桀没有得到汉武帝封赏。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没有封赏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汉武帝写了诏书封赏,但,因病情太重,没有精力去善后这件事。

    其二,汉武帝是想刘弗陵去做这件事,以此,施恩辅政大臣。

    汉武帝去世,刘弗陵继位。本该是汉武帝做的事情,落到了刘弗陵身上。可,刘弗陵继位,年仅七岁,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不是为父送葬,追加谥号。就是为母亲争名份,恩赏母族。还有匈奴寇边、益州郡叛乱、刘旦阴谋造反。

    加封三位功臣为侯爵这件事情,也被耽搁下来。等到这些事情尘埃落定,加封三位功臣为侯,被提上日程。又遭遇了一个突发情况。

    当霍光拿出先帝遗诏,请新帝分封时,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个人,叫王忽。

    王忽,他的父亲叫王莽(不是篡汉的王莽),担任卫尉,位列九卿。王忽在宫中也有一份工作:随侍。

    当王忽得知霍光等人欲封侯之事,四处扬言:先帝驾崩时,我常伴左右,哪有遗诏加封三个人的事?那几个老家伙不过想抬高自己身份罢了。

    这个言论一出,给霍光等人带来了很强的负面影响。老皇帝刚去世,辅政大臣联合起来,欺压小皇帝,索要封侯。

    霍光得知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他们破获三马谋刺案,先帝留下遗诏封侯。本来是正常的分封,却变成欺压幼主。

    自己的功,被人否定不说,还变成是欺压小皇帝的恶人。

    霍光将愤怒发泄在王莽身上,严厉问责。

    王莽没见过霍光会如此大怒。毕竟,霍光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侍奉先帝三十多年,都没有半点过错。哪怕成为首选的辅政大臣,他还是小心翼翼,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敢有丝毫僭越。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逼急了老实人,尤其是有权有势的老实人。王莽见逆子,妄言朝政,给家族带来祸端。王莽也是一位狠人,毒死了王忽。

    这场封侯,因王忽闹出的风波,最后以杀结尾。王忽一死,没有人再敢谈论。

    刘弗陵根据先帝遗诏,封霍光为陆博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金日磾为秺侯。

    金日磾见有人质疑先帝封侯,以新帝年幼,坚辞不肯接受封爵。

    这里有个问题:汉武帝是否留下遗诏,加封破获三马谋刺案的三位功臣为侯?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真的。

    破获公孙勇造反案的相关人员,都得以封侯。更何况,是破获谋刺汉武帝的大案。

    第二种观点:假的。

    汉武帝要加封,为何没有亲自落实?

    王忽为何敢说这样大逆的话?

    我个人认为,汉武帝留下遗诏是真的。如果汉武帝没有留下遗诏,身为辅政大臣之一,且位列御使大夫的桑弘羊,定会第一个提出抗议。而,桑弘羊没有反对。

    王莽位居九卿,若是假的,也不会毒杀儿子。

    先帝留下遗诏在前,金日磾辅政一年有余再后。如今,再不加封,就没有机会了。于是,霍光立即向皇帝上书,加封金日磾为侯。

    刘弗陵答应了,亲自前往,在塌前授予金日磾侯爵封号及印绶。授爵后的第二日,金日磾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刘弗陵为这位重臣举行隆重的葬礼,不仅赐下安葬器具及坟地,还用轻车军士为他送葬,军队排列直到茂陵,赐谥号为敬侯。后世王朝把金日磾当作忠孝的典范,流芳百世。

    【为友请封的背后】

    金日磾去世,他的爵位,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金日磾有三个儿子,长子是被汉武帝称呼为弄儿,次子叫金赏,三子叫金建。

    金赏、金建因父亲关系,成为侍中,又和刘弗陵年纪相仿,三人关系极其要好,平时一起玩耍,有时候睡觉都在一起。

    刘弗陵继位后,没有亏待这两位玩伴。金赏担任奉车都尉,金建担任驸马都尉。

    长子因乱后宫,被金日磾斩杀。按照袭爵顺序,金日磾的爵位,落到了次子金赏身上。

    金赏袭父侯爵,佩戴两种绶带。刘弗陵见金建没有绶带,为其打抱不平,对霍光说:金氏兄弟二人,不能让他们都佩戴两种绶带?

    霍光没想到小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耐心回答:不能。侯爵,只能由金赏一人袭爵。

    谁曾知,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却语出惊人:侯不在我与将军?(封侯,不是由我和你说了算)

    霍光为了堵住小皇帝的嘴,回答道: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

    刘弗陵见霍光搬出祖宗说事,为金建请封这件事,只能作罢。

    从这段对话来看,刘弗陵为了照顾小玩伴,为其请封?但,仔细阅读,认真品味,这不是表面上字面的意思。而是,刘弗陵一次与霍光交锋。

    刘弗陵那句,封侯,不就是我和你说了算。

    这句话,表明了两层含义。

    其一,刘弗陵向朝臣释放了一个信号:跟我混的人,我不会亏待。

    其二,刘弗陵提高了霍光的地位,其权力,比他这个皇帝还大。

    尤其是第二层含义,刘弗陵是皇帝,霍光是辅政大臣,大臣的地位,怎能有皇帝高。这不是篡权,欺压幼主,又是什么。

    刘弗陵的问题,霍光要答,还要小心翼翼的回答。一旦,回答不好,就会留下欺幼主的千古骂名。

    如果,霍光答可以。等于霍光默认,他的权力,凌驾在皇帝之上。天下事,他说了算。皇帝要封谁,必须霍光说了算。

    如果,霍光说不可以。等于他在教皇帝做事。就会被人认为,皇帝要做什么事,必须要经过霍光同意。

    刘弗陵的问题,霍光很难回答。无论说可以,还是说不可以,都会留下弄权、欺幼主的不好名声。然,霍光不愧是跟随汉武帝三十多年的人。不仅说话留有余地,还不给他人落下把柄。

    面对小皇帝的问题,他不能直接回答,而是以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封谁为侯,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要按照先帝的遗嘱来,有功劳才能封侯。

    刘弗陵也是聪明人,霍光是告诉他,要封侯可以,必须对朝廷有功。他是皇帝,也要遵循祖制,不可乱封无功者为侯。那么,霍光也要遵循祖制,不能乱来。霍光若是依仗权力,随意封无功者为侯,就会留下把柄,被朝臣抨击。

    这场较量,让刘弗陵认可了霍光,是一个令他放心的人。毕竟,按照制度办事的人,不可怕。怕的,就是破坏制度的人。

    霍光按照制度办事,随着,刘弗陵成长,到了立冠、亲政之时,权力终究会回到他的手上。如今,刘弗陵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认真吃饭,努力长大,静待时机。

    【迎接李陵】

    金日磾去世后,朝中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四位辅政大臣,变成了三位。桑弘羊负责外朝,主抓经济。霍光为正,上官桀为副,他们又是儿女亲家,负责主持朝政。

    霍光、上官桀是一条心,这二人主政后,想要干一件事:迎回李陵。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天汉三年(公元前99年),李陵以五千步卒,出战匈奴,开创了以步兵对战骑兵的经典案例。李陵面对十万匈奴骑兵丝毫不惧,打出了汉家男儿之威,斩杀匈奴万余骑兵,令且鞮侯不敢与之争锋。

    就在李陵离汉境只有百里,弹尽粮绝,还出现叛徒。

    李陵不幸,下马被匈奴俘获。

    李陵事件,令汉武帝极为愤怒。其妻儿老小,被关入大牢。公孙敖率军西进,迎接李陵,遭遇惨败,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汉朝的一位李将军,在为匈奴练兵。

    汉武帝远征匈奴失败,怒气正盛,公孙敖口中的李将军,被他认定是李陵。愤怒之下的汉武帝,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

    李陵背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千古骂名,只能徒居匈奴,成为了一位悲剧英雄。

    大汉,李陵再也回不去了。然,浚稽山之战,李陵的英勇打服了且鞮侯单于。且鞮侯为了招降李陵,不仅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妹妹嫁给了他。李陵以右校王,且鞮侯妹夫的身份,在匈奴生活。

    这段期间,李陵做了两件事。

    其一,劝降苏武。

    其二,杀李绪报仇。

    且鞮侯死后,狐鹿姑继位,也重用李陵。转眼间,李陵在匈奴生活了十五年。此时的李陵,娶妻生子,穿着衣服与匈奴人无差别。

    霍光、上官桀和李陵都有交情。李陵家族被诛,他们人微言轻,不能左右朝局。现在,他们是辅政大臣,位高权重,有能力做这件事。

    于是,霍光和上官桀商议后,决定迎接李陵归国。于公,可以分化匈奴内部势力。于私,是他们之间曾经的交情。

    霍光和上官桀也相信,昔日的好友,面对他们的善意,定会回归汉朝。为了做好这件事,霍光、上官桀花了很多心思。他们物色了一个最佳的人选,去做这件事。

    这个人叫任立政。

    任立政,陇西郡人,与李陵是故交。任立政奉命,以汉使的身份,出使匈奴王廷。

    此时,匈奴也想和汉朝改善关系。当大汉派出使者前来匈奴,匈奴单于置办酒席,释放善意,进行热情招待。

    李陵、卫律,是匈奴权贵,也要坐陪。

    宴席上,任立政见到了曾经的好友李陵。此时的李陵,宛如匈奴人。眼前之人,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位热血儿郎?

    在这种场合,任立政不能公开讲话,连私下和李陵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使眼色。

    那些眼色,传达了这样的意思:李陵兄,好久不见,可还认识,我这位老友。

    李陵见到曾经的好友,心中也勾起了很多回忆,但,他的心境,再无波澜。

    两人再次相见,也非昔年。现在,李陵是匈奴的右校王。任立政是汉使。两人属于不同的阵营,交情只是过去。

    任立政从李陵回应的眼神中,读懂了太多。这十几年,李陵受了太多苦,不仅背上不忠不孝的千古骂名,就连陇西人皆以他为耻。

    有了回应,任立政做了两个动作。

    其一,多次弄掉佩刀上的环。

    其二,趁着捡环时,多次握住李陵的脚。

    这两个动作,只表达了一个意思:李陵兄,这些年,流落匈奴,受苦了。现在,你可以回归汉朝。

    李陵不傻,知道任立政没有明说的话。此时,他内心百感交集,但,脸色依旧平静。

    先帝,如此待他,他还能回去。

    妻儿老小不在,汉朝,没有什么令他眷念,他回去,又能做什么。

    面对任立政的示意,李陵视而不见。

    任立政认为是李陵没有明白他的心意,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回归大汉,有意提高语调: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光、上官桀辅政。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其一,汉朝已经大赦天下。(你做的那些事,朝廷既往不咎)

    其二,告诉李陵,现在的皇帝年幼,朝政有霍光、上官桀说了算。(这二位与你交情深厚,你回去后,没有什么可担心)

    李陵依旧平静,沉默不语。

    他没想到,曾经的故人,竟然成为了大汉的辅政大臣。一时间,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面对好友多次释放的信号,李陵也给出了一个举动:不经意间摸着自己的头发。

    李陵的发型,已经不是汉朝,而是蓄着匈奴发式。这举动,无疑是告诉任立政:任兄,莫要再劝,我已经是匈奴人了。大汉,我回不去了。

    任立政没想到会得到这个回答。他误认为,李陵不愿回去,是不想失去眼前的富贵。这时,身为汉人的卫律,正好起身出去更换衣服。

    任立政见没有汉人,抓紧机会说: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

    李陵回答: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

    任立政见李陵称呼变了,其脸上也没有太多的情绪,忙道:他们请少卿回故乡去,富贵不用担心。

    李陵压低声音: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

    他在汉朝,已经是人人唾弃的耻辱男儿。即便回去,也是受尽耻辱。既然如此,回去干什么呢?

    就当,任立政想再劝时,只见卫律回来了。而,李陵说的话,又被卫律听见。

    卫律见二人有意不让他听见,心中不平,说:李少卿是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

    卫律说完,这句话,转身离去。

    这里,就会有个问题:卫律为什么提到范蠡?

    范蠡,在后世有一个很高的评价: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范蠡助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复国,称霸诸侯。怎知,范蠡却落得不能在故国立足。若非范蠡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将会落得飞鸟尽,良弓藏。

    卫律以范蠡之事,告诉李陵,汉朝回去,也是受辱。你我这样的人,哪里还配有什么故国。

    任立政听后,有些急了,看着李陵,问:你也是这个意思?

    卫律的话,也让李陵下定了决心。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有故国。他已经在大汉背负了一世骂名,怎能回去再次受辱。

    且鞮侯单于在其困难之际收留了他,并厚待、恩宠于他。狐鹿姑单于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他已经在匈奴生活了十几年,历经两位单于恩惠。怎能再次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故国,没有怀念。那他,安安心心做一个匈奴人吧!

    李陵不愿归汉的决心坚定,为了避免任立政再劝,直接表明心意: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李陵后半生,一直留在了匈奴,死在了匈奴。两千多年来,对这位悲剧英雄,也是争议不断。有的人说他是英雄,也有的人说他是叛徒。

    说他是英雄,他敢以五千步卒孤军出塞,对战十万匈奴骑兵,取得斩杀万余人的骄傲战绩。开创了以少量步兵对战二十万骑兵的先列。

    在李陵之前,没有那位将领,敢这样做。所以,他是英雄。可,这位英雄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却被俘虏。故而,这位英雄又是充满悲剧。

    说他是叛徒,是因为李陵,没有为国尽忠、杀身成仁的气节。如果说汉武帝时期,他因多种因素,不能回去,尚能理解。汉昭帝时期,他仍拒绝归汉,留下了一生污名。

    站在民族大义上,李陵的行为,无疑是可耻的,定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李陵的角度出发,汉武帝诛杀了他三族,他是不可能归汉的。即便,汉昭帝时期,他能暂时借助霍光、上官桀力量,保全性命,不会受辱。

    可,朝堂之上的事情,风云变幻,谁又说得清楚。

    值得一提,汉武帝诛杀了李陵三族。以李陵之才,位居匈奴高位,没有忌恨汉武帝,也没有带领匈奴人攻打汉朝,与汉作对,不死不休。

    这,又说明他心中还是有汉。

    身在匈奴,心在大汉。而,大汉,他是真的回不去了。

    李陵的一生,注定会被人争议。

    以前,是。

    现在,也是。

    未来,更是。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最新章节地址:https://www.ppxs5.com/book/276554.html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全文阅读地址:https://www.ppxs5.com/read/276554/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txt下载地址:https://www.ppxs5.com/txt/276554.html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手机阅读:https://m.ppxs5.com/read/276554/

上一章:皇兄来添乱 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章:昭帝大婚